第290章 立法去士

第一部 十五 烽烟战国 第290章 立法去士

立法去士

听闻楚王将要许配公主之事无敌只能苦笑,当真是债多了不愁。

但见大哥面红耳赤的模样,无敌不由调侃道:“大哥府中自今还没有正夫人,到不如让楚王嫁个女儿给大哥。”

嬴虔却是骂道:“去去去,莫拿大哥说笑,大哥虽然没有正夫人,侍妾也是不少。不过楚王这老小子这次也真下血本,竟是将最为聪慧且已暗许熊氏的赤女嫁给三弟。”

“不就是身边又多了一个明哨,还当她能献计灭楚不成?”无敌一面言说,一面将手中撰写的简牍吹干墨迹,转手递了出去:“先不扯这些,大哥帮忙看看这个……”

“这是什么……”嬴虔接过简牍,见抬头写着卫鞅名号官职,再看内容却是皱眉道:“怎地……三弟要搞这什么……公务员,要动手废士了么?”

“嗯!”无敌点头,坐直身体道:“大.秦不同于山东六国,乘着此时大秦尚未东进扩土,先建立根基,日后才能有法可凭,有法可依。”

“只是……”嬴虔略略一想,有所顾虑:“这.公务员,却也叫着绕口了些……”

无敌适才手书之事,乃是向身.在咸阳的卫鞅授意,在修订吏法事专修数条关于老世族和贵族大户豢养门客、食客、士人的法令。按照当时的战国风俗,自然不可能公开下令不准人家豢养门客士人,因此无敌便曲线迂回,要卫鞅拿出考核、修编公务员的法案,从世族大户手中将这些有识之士给争夺过来。

前文说过,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即士,属于贵族阶级.的成员,在文化渊源和社会功能上与巫、史、祝、卜之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有闲的贵族阶级在一定程度上的精神需要。因此,从历史渊源而言,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是贵族阶级的分化;从文化渊源而言,中国古代知识阶层乃是贵族政治和贵族文化的载体。许慎《说文解字》有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曰:“凡能事其事者称士。”

从许慎这个经典的解释中可以得出,所谓“士,事也”,.所谓“凡能事其事者称士”,都是认为“士”乃是古代社会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的低级贵族。顾颉刚先生在《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一文中,对古代“士”的原始形态作出了详尽的描述:“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即都城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谓之‘君子’与‘都君子’者,犹曰‘国士’,所以表示其贵族身份。”

但是,这种社会定位在进入战国之后却遭到了.颠覆,随着血缘宗法体系的破坏,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叔向曰:‘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这条史料虽然.是在春秋后期的公元前539年,但有理由相信,贵族沦落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既然此时已是“公族尽矣”、“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可以推测这个趋势由来已久。

但是,士人阶级很快便在动**不安的战国之初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士阶层的政治地位逐渐重要,社会影响力逐渐加强。所谓“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所谓“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因此,士人也就拥有了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再次,战国时代的士阶层也逐渐知识化、系统化。众所周知,中国最早的贵族教育讲究“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记.王制》有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并且要求所有贵族子弟必须入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而所学内容,当然就是所谓“六艺”。

因此接受这种系统培养的士人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和渗透力,他们奔走于列国,从事着“良禽择木”、“良臣择主”的伟大工作,一旦发现了贤主、明君,便投效麾下。可问题却又往往就出现在这个环节,一旦这些择主的“良臣”们发现自己效力的贤主比在位执掌国家的君王更具有领导能力,便会生出怂恿贤主图谋自立的心思来。因此,就这得时代而言,可怕的并非是有野心的老世族和富豪,而是他们的身边的谋士。

因此,早就对士阶级多有关注的无敌,也觉得此时应该到了“立法去士”的关口,对于有才学的士人、知识分子,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团结起来。至于武士、杀手、护院、家丁,倒也无妨让世族大户们多养,毕竟这还是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

斟字酌句的写好手书,上封连夜送往咸阳后,无敌这才有空跟嬴虔谈起他与楚王达成的协议,自然嬴虔将一个粗莽秦人的形象演绎得无懈可击,与楚王激辩再三,这才定下了以越国北境的广陵为界,沿江以北属于楚国,而沿江以南的越国城池,谁攻入便是谁的。

自以为得计的楚王大喜过望,便也自觉的想起,去年与秦国签署联盟约定时,曾有一条是两国联姻,便海口一开,将自己最为美丽聪慧的女儿赤女许诺给秦王。

这赤女放在秦国无人知晓,放在楚国却是妇孺皆知,除掉其喜穿红衣而得名赤女之外,楚人还知道这女子懂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本已是暗中许给了楚国的望族熊氏的长孙,只待及笄便结连理。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之话,只说楚王以为秦人中了jian计会为白白为他清扫越人余孽,却不知嬴虔强争来的“先入者得”的属地权却是根本就不准备实施。

次日,大秦嬴无敌六年腊月的初八,又是一年一度喝腊八粥的日子。

秦军喝腊八粥的风俗,最早还是在当年秦国奇袭大梁时间,大军掩藏山中日久,缺衣少食之下无敌想出用以激励士气的办法,且煮一餐腊八粥也不费多少钱粮,自然是必不可少。

初八这天,无敌邀了楚王、周王和两百西域使者,在中军纛帐大摆筵席,先喝腊八粥,接着饮酒作乐。

也就在大伙酒酣耳热之时,隐隐成为西域世界使节团领袖的波斯使者之首阿西姆,却是出言用半生不熟的秦国方言问道:“大秦王,阿西姆这几日都在观察会稽这座巨大的城市,它的城墙至少有十五肘宽,阿西姆想知道大秦王会用什么办法去攻打这座城池”

肘是此时西域少用的长度单位,指肘关节到手腕处小臂骨的长度。咋一听,会稽城墙有十五肘(丈)宽无敌还有些纳闷,待听明白阿西姆说得是肘后,无敌便发现这个波斯使者心很细,竟是留心估算城墙的厚度。当即无敌便反问:“阿西姆,若是由你们波斯的战士来攻打这座城池,需要多少人,用多长的时间?”

听着秦王此问,阿西姆倒也谨慎,先和身旁的两个副使小声商议后,这才小心的会答道:“大秦王,如果是波斯勇士来攻打这座巨大的城池,需要十万人和至少两年的时间。”

听了阿西姆的回答,在座的各国使者都是齐声发出了不屑的嘘声,一名来至土耳其平原的小邦国使者更是故意大声的吐了一口唾沫,也用夹生的秦国方言笑道:“哈哈!十万军队,我看就算给你们一百万军队,也难以登上对面这座城市的高墙。”

阿西姆作为波斯的使者,岂能容忍被人如此侮辱自己的祖国,当即便恼羞成怒的跳了起来,用波斯语叽里呱啦的大声谩骂。而那个出言讽刺的小邦使者也是叽里呱啦的用波斯语回击。一直以来没把这些所谓的西域使者放在心上的无敌也来了兴趣,便向翻译询问,才知道谩骂中小邦使者用波斯的先王薛西斯曾经率领一百万大军征讨希腊,却被希腊给击败了。

公元前486-465)=,大流士一世的儿子和继承人薛西斯一世,也就是《三百斯巴达勇士》里面那个变态的君王,决定继续波斯在西面的征服。这场发生在公元前480年的“希腊征服之旅”,是一场以发生在塞莫皮莱、萨拉密斯和布拉底的战斗而出名的战役。虽然薛西斯一世波斯帝国成功的与埃及讲和并镇压了巴比伦的起义,希腊的城邦却最后保持了一致行动并击败了薛西斯,标志者波斯帝国衰落的开始。

】@!!

()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